第427章(1 / 2)
&esp;&esp;“郡主放心!舞阴县里的孩儿塔,早就都被铲平了。百姓们现在能养得起孩子了,哪里还舍得扔孩子。”
&esp;&esp;姜韶华满意地点点头:“这样就对了。”
&esp;&esp;高县令又低声道:“每年新生的婴儿就这么多,想迅速增长人口,还是得收容饥民。我们舞阴县底子薄,比不得博望比阳叶县,也比不了郦县。不过,臣也盼着能多来些饥民充实人口。”
&esp;&esp;有了人,大片荒田才能开垦耕种。有了人,舞阴县才能摆脱贫困,迅速发展。
&esp;&esp;当然,支持高县令这么做的前提是,安排来的饥民安顿吃的口粮,都是由王府供应的,直至耕种有收成。
&esp;&esp;姜韶华看着一脸希冀的高县令,不由得一笑:“本郡主已经巡查了六个县城,几乎每到一县,县令都会和本郡主说起收容饥民一事。不过,这事有陈长史冯长史拿主意,本郡主是不管的。”
&esp;&esp;高县令不得不厚着脸皮继续恳求:“臣已经写信给两位长史央求过了。请郡主再示意一二。”
&esp;&esp;不管怎么说,要求上进总是好事。
&esp;&esp;姜韶华想了想,也就应下了。
&esp;&esp;高县令大喜,连连拱手谢恩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姜韶华的巡查习惯是亲自去转去问。高县令说得再好,也得亲自看看。隔日一早,姜韶华便领着舍人亲卫们出发了。
&esp;&esp;汤有银随行几个月,已经渐渐习惯郡主的行事做派。随身带上了几本户籍册,到了村落里,便可以对照着户册核查饥民人数。
&esp;&esp;难怪高县令着急。别的县大多接收两到三批饥民,郦县甚至有第四批。舞阴县这里,只送来一批饥民,加起来也就五百多人。
&esp;&esp;陈冯长史这么安排,也是考虑到舞阴县太过贫困的缘故。王府可以拨粮食,不过,开垦荒田耕种需要耕牛和农具,舞阴县样样都缺,粮仓不丰,便少安排一些饥民。
&esp;&esp;饥民们倒是不嫌舞阴县穷。在他们看来,有屋子住有粮吃有地种,没有战乱没有干旱没有蝗灾没有贪官压榨,就已是天堂一样的生活了。
&esp;&esp;男子们和年轻妇人们都去田里做事,村子里剩下的几乎全是老人和孩童。
&esp;&esp;陈瑾瑜叫了两个老人和几个孩童过来。
&esp;&esp;姜韶华很是和气地问询:“你们原本是哪里的?家中有几口人?到这里安顿可还习惯?每日发的粮食够吃么?”
&esp;&esp;姜韶华特意收敛锋芒,满面微笑,那一身的尊贵气度怎么也藏不住。
&esp;&esp;两个老人双腿发软想跪下,被陈瑾瑜笑着拦住:“你们别怕,郡主前来巡查,就是想亲自看看你们生活得如何。你们照实说就行。”
&esp;&esp;陈瑾瑜她相貌俏丽,笑起来十分甜美,让人打心底生出亲近。
&esp;&esp;老人总算没那么惊慌忐忑了,颤抖着回答郡主:“我们是燕郡人。”
&esp;&esp;“蝗灾一起,我们就逃出来了。”
&esp;&esp;“这里比燕郡强多了,衙门天天给我们送粮食。”
&esp;&esp;“能填饱肚子,还有田种。我们都愿意留下。”
&esp;&esp;姜韶华温声道:“朝廷派了钦差去燕郡赈济抚民,现在燕郡也在推广耕种新粮。你们可愿回去?”
&esp;&esp;第378章 人心(一)
&esp;&esp;故土难离。如果家乡能过得下去,谁愿背井离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落地生根?
&esp;&esp;两个老人有些懵,其中一个冒失地问道:“郡主说的都是真的?燕郡真有钦差?”
&esp;&esp;另一个反应就快多了,斩钉截铁地应道:“我们好不容易逃了出来,现在来了南阳,得以苟活。南阳就是我们家乡,燕郡我们不回了。”
&esp;&esp;之前那个也反应了过来,连声附和:“说得对。我们现在是南阳人,哪里都不去。”
&esp;&esp;朝廷的无所作为,伤透了北地百姓的心。在这两个老人心里,根本信不过朝廷派的钦差,还是郡主可靠。
&esp;&esp;姜韶华看透了老人的心思,微微一笑道:“好,你们留下,就都是南阳郡百姓。有本郡主在,定让你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。”
&esp;&esp;老人再次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&esp;&esp;几个不懂事的孩童,睁着黑
↑返回顶部↑